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人物(旧) > 正文

岩土中心党支部:凝心聚力 勇于攀登 创建世界一流科研团队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4日 14:45 点击次数:

  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现有科研人员35人,其中中共正式党员23人,中共预备党员2人。岩土中心科研团队拥有一批杰出学者,其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1人,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人选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岩土中心科研团队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具有奋斗精神,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以过硬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专家学者同心同向的强大合力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工作方法。中心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党中央和学校党委的部署和要求,近年来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专题教育活动,把每项教育活动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中心党支部把党中央在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纳入到普通党员和普通教师队伍中来,与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在科研小组内部通过深入坦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谋求共识,消除隔阂,寻求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重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心科研人员集中观看学习《井冈山》、《长征》、《解放》等五部影视剧,阅读《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等五部著作,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鼓舞士气、凝心聚力。在老师们科研压力繁重的情况下,中心党支部严格党支部生活,坚持双周四下午集体学习,实行签到制度,把“四个意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第一时间传递给党员和老师们,组织集中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正视现实,认清不足,明确了奋斗目标,充满了斗志与活力,形成了敢于拼搏、敢于奋斗、敢于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了“忠诚、勤奋、创新、分享、团结”的团队工作理念。
  注意人文关怀和身心健康。中心党支部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性关怀,组织采摘、师生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立了教职工文体社团;同时,关心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和健康,定期走访、重点慰问生病离退休老同志,重阳节组织退休教职工团聚;组织在职教职工深度查体……这些做法都营造了和谐奋进、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积极探索师生党支部共建。中心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积极探索突出工科特色的科研实践教学。对于岩土工程学科,科研现场是最好的实验室,科研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一种独立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通过暑期学校、创新基地、现场课堂的形式,保证博士生、硕士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分别不少于6个月和12个月。在工程中增进师生交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从工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完善了具有工科特色的科研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中心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和“创青春”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金奖、银奖多项。中心以创新活动为依托,以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师生党支部联创模式,丰富和创新党支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先后有4个党支部立项活动获得学校党建立项和表彰。
  党支部引领团队和谐共同奋斗。中心党支部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注重培育成员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以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凝聚团队。在团队里,事业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得失,鼓励团结,强调团结起来每个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人员统一调拨、科研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共享优势,使团队具有较强的整体攻关能力,保证技术与理论研究有所偏重的人员都能安心于学有所长的工作,并密切配合。

以扎实的作风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奋力进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工程一线党员带头吃苦奉献顽强拼搏。中心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大量繁重基础工作的同时,经常到条件艰苦的工程现场进行科研试验。为了获取工程现场的数据资料,出差驻守到科研现场几乎是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有时几个月都不能与家人团聚。为完成好各项科研任务,党员和老师们经常工作到深夜,周六周日很少休息,“五加二,白加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没保证”。有时为了完成紧急科研攻关任务,科研人员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吃住在办公室或工地。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党员的带动下,十年如一日,在共同的事业中,团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师生团结共进,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新建成兰铁路,设计全长459km,拟新建隧道36座,隧线比高达70%,穿越多个国家级风景区和大熊猫保护基地,具有“四极三高”的显著特点:“四极”是指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三高”是指高地壳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岩土中心代表性成果“隧道含水构造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定量识别技术”在铁路系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被铁路系统专家评价为:“山东大学采用激发极化为主,结合靶向钻孔及开挖验证的综合预报方法,该方法探测深度大、水体定位精度高,实现了探测结果的三维可视化,含水体定位和静储量估算是高风险段隧道施工探水的技术进步”。在这其中,岩土中心的党员带头,理论联系实践、攻坚克难、敢于挑战,保证了多条深长富水隧道的施工安全,得到了中国铁路总公司、成兰铁路公司集团、中铁二院和各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
  工程现场临时党支部保驾护航大项目。岩土中心党员和科研人员因为科研需要经常出差分布在全国工程一线现场,为适应这一情况,中心党支部因地制宜,在各工程现场成立临时党支部及党小组,积极组织党员学习,以党的先进理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团结人、鼓舞人,凝聚力量,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激励项目部全体成员统一思想、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矿坑治水工程现场党支部的活动是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典型。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处于岩溶发育强烈的广西,由于近几年公司河景矿区地面凹陷开采的深度越来越大,矿坑涌水不断增加,周围居民住房塌陷,迫使企业2015年夏季不得不停产治理,直接损失约15亿元人民币。整个矿区内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且水源丰沛、出水量大,丰水期日涌水量为25万立方米,枯水期日涌水量为20万立方米,形成了岩溶地区凹陷开采矿坑涌水的世界性难题。华润水泥(平南)有限公司每年投入人民币约一千万元,先后聘请国内数十家专业部门和科研机构参与治水,十一年未得其解。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平南项目课题组进驻后,为了全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科研一线的带头作用,为全力攻克岩溶地区凹陷开采矿坑涌水的世界性难题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课题组在进入矿坑治水一线一周后就成立了以李海燕研究员为支部书记的现场临时党支部,吸收平南治水项目部的所有师生党员参加,党支部结合现场任务和学习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学”与“做”紧密结合,组织现场党员进行科技攻关,引导党员在解决矿坑治水科研现场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项目中的科研难题;坚持边学边做,以学促做,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现场团队团结凝聚为一支解决科研难题的铁拳部队,在党员思想作风建设及治水进展两方面均取得了丰富成果和良好实效。经过6个月的现场治理,终于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综合治理办法,成功封堵了矿坑内的最大出水点,使日均减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超过合同预期的日均4.2万立方米近两倍,使企业恢复了夏季生产,也有效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彰显了现场党支部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工程进展中检验党性发现苗子培养党员。艰苦的工程现场是锤炼党性、培养党员的试金石。中心党支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2015年发展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1名青年教师骨干入党。
  吉林引松供水工程设计年平均引水量为8.98亿m3,输水线路总长550.6km,其输水干线全部采用TBM掘进机施工。因施工中遭遇断层发生突水塌方灾害,致使价值1.5亿元的TBM被卡达5个月之久。岩土中心科研团队临危受命,多名党员奔赴一线,攻坚克难。在应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动水抗分散材料GT-1,采用隔压渗透封固、深部定域控制、精细化控制、梯度控制等国家专利技术,形成了针对TBM方法掘进遭遇不良地质灾害处置的成套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快速TBM抢险脱困工程灾害治理新方法。党员在其中展现了敢打敢拼、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庆松教授在引松工程中接受了考验,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以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勇攀高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作为一个科研团队,党组织在岩土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党支部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政治引领,保驾护航,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岩土中心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岩土中心团队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凝练,形成了地下工程突水构造等不良地质定量识别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地下工程突涌水灾变演化机理与预测预警技术及其应用、地下工程高压大体量突涌水封堵治理新技术及其应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支护技术等四个具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极大影响力。
  近三年,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3469万元)、973课题4项(经费合计1200万元)、国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2项(1138万元)、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290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200万元)、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项(100万元)、面上项目12项、青年基金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项目1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120余项,近三年到账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96亿元。创立了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等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方法与技术,解决了灾害源预报中“探不到、探不准、不定量”的关键难题,创建了隧道重大突水突泥灾害综合预测理论与预警关键技术,实现了突水突泥动力灾害的有效预防与主动调控;创新了突水突泥灾害治理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了高压大流量动水封堵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水电等四十余项国家重难点工程,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SCI、EI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项,软件著作权29项,美国专利3项。其中“高风险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综合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和“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优秀学术论文。
  岩土中心的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永莲隧道是吉莲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围岩条件极差,突水突泥灾害频发,曾发生15次大规模突水突泥,涌出泥水超过50000m3,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素有“国内罕见、江西第一难隧道”之称。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基于理论、材料、工艺、技术及经验十字方针的地质灾害全寿命周期注浆处治体系,制定了帷幕注浆治理方案,历经左洞三循环帷幕注浆、右洞周边帷幕注浆、右洞左壁防突注浆加固共计24个月的现场科研及艰难施工,顺利攻克技术难关,确保永莲隧道全线安全顺利贯通。
  中心在山东、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建立了工程示范基地,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0余人、硕士研究生 100余人,培养了一大批交通、水利水电以及矿山领域技术人员,多次在全国召开学术大会和技术培训会,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引领了地下工程灾害预警和防治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及防灾减灾等学科的进步。

  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全体科研人员正在继续全力拼搏,以党建为龙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努力,建成地下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集中优势培育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地下工程水害治理两个优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引育并举,形成一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团队;形成“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人才”的科研运行和发展机制。


【供稿单位:土建学院    作者:周作福 林春金 孙玉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